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中国企联已培训职业经理人3万余名

2016-12-28 10:03栏目:资讯
TAG: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3职业经理人高峰论坛暨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十周年大会上获悉,截至今年11月末,中国企联已累计培训和认证职业经理人3万余名。职业经理人队伍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企业管理者的竞争,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企业拥有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如是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对此,李德成表示,中央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的高度重视,意味着新的形势下对广大承担企业经营管理重任的职业经理人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职业经理人既肩负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创新使命和责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企联作为中国雇主组织的代表,十分重视提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不断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健康成长,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中国企联从2004年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认证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中国企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和培训,人数超过3万;组织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人员达42万;组织全国管理咨询专业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及考试,报名参考人数达2.6万,获证者达5000余人,加上中国企联自成立以来自身培训的32.5万人,累计总人数近80万。
  “这些职业经理人大多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在企业改革、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职业经理人队伍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支生力军。”中国企联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会上,中国企联发布了《2013中国职业经理人年度报告》。《报告》认为,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经过多年发展,进展明显。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中青年成为职业经理人队伍主体;女性职业经理人比例相对上升;学历水平普遍提升;管理专业占比较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优势明显,诚信正直、自我控制、灵活性水平提升;“四化”水平中,职业化水平较高,国际化水平较低;选聘、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大部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职权没有被干涉;职业经理人社会地位得到认同;现有法律法规在规范职业经理人行为和保证职业经理人权益方面得到较多认同。
  不过,我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合乎“四化”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尚未形成;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有待规范;职业经理人培育体制有待完善;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及激励措施有待完善;职业经理人法律体系不健全,人才政策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如在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及激励措施方面,《报告》分析指出,我国还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比例仅占7.9%,还不及2006年美国比例的一半,大大降低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长期业绩的关联度。
  实际上,在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企业高管人员以及配套的各级管理人员都制定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市场准入、培训晋升以及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授权经济类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和检验评估。发达国家依托行业组织或社团机构,以立法的形式推动和规范咨询与培训业发展。比如美国就是以小企业署依托小企业协会为小企业建立培训网,成立在线学习中心的;德国成立了国际能力开发集团,为本国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澳大利亚设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职教与培训体系,联邦政府授权国家培训局(ANTA)进行管理与运作。
  对此,《报告》提出促进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健全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流动机制;二是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三是促进社会团体组织在构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生态体系中发挥作用;四是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健康发展的法律建设和制度保障;五是提升职业经理人自身素质能力。
  李德成强调说,“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低速增长阶段转换,已进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正在全面变革传统的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这就要求广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自身能力,引领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根据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总量达到42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