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世智库:“沂蒙母亲”和她的百年老屋
2019-05-27 11:06栏目:文教
今年初春柳芽吐绿的时节,我从千里之外的天津来到山清水秀的沂蒙山区,特地瞻仰了电视剧《沂蒙》中“沂蒙母亲”的原型人物王换于老人生前居住过的百年老屋,百年老屋座落在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一个十分平常的农家院落里,原本是拥有21间房子的大院落,因为岁月的剥蚀,目前仅仅保存了几间北房和厢房。就是这看似十分平常的百年老屋演绎出了沂蒙山区父老乡亲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传奇,就是这看似十分平常的百年老屋演绎出了“沂蒙母亲”的杰出代表王换于老人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文章来源:通世智库;作者:樊国安;编撰:高春华】
在百年老屋旁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撰写的《百年老屋赋》:“狭窄斯屋,容得下齐鲁山水。徐帅向前曾在望内发谋决策,从容指顾,一族卷收倭寇。罗帅荣桓曾于此运筹帷幄,伪军布阵,万全身出百重围。斯屋曾是山东根据地之心脏,各路将领你进我还。大娘呼老唤幼,罄其家有,犒军劳兵,日做八餐。三尺锅台,兢日滚烫。一缕炊烟,昼夜飘散”。
时光闪回到80年前的 1939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纵机关首长徐向前、罗荣桓、朱瑞等率部来到沂南开发抗日根据地,驻进了东辛庄一带的村庄。时任东辛庄村妇救会长的王换于家的老屋就成了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纵首长办公、食宿的地方。

巍然 屹立的“沂蒙母亲”的青铜塑像

“沂蒙母亲”王换于当年开办的战地托儿所的孩子们
1941年11月的一天下午,依汶村的农民王洪山推着独轮小车,把一名重伤员送到了王换于家里。只见这位伤员浑身血肉模糊,前胸、 后背和四肢的皮肉都像烙熟了一样,只剩下一口气了。王换于和儿媳张淑贞立即进行抢救。经过数天悉心救治,这位伤员终于睁开了眼睛。这时,她们才认出是以前曾在家里住过的大众日报社干部毕铁华(后改名白铁华)。原来他是到依汶村察看大众日报社埋藏的印刷材料等物资时,不幸陷入日寇魔掌。残暴的日寇用点燃的香火在他身上一点一点地灼烧,并用烧红了的铁锨烙他的身体,他身上80%的皮肉被烙糊了,依然没有从他嘴中得到一点东西。后来认为被烙死了,就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外……为了给他治伤,王换于刚开始用蜂蜜涂抹抹疗伤,但不见效果。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烙伤,就找到一家猎户买了一只獾,熬成獾油,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给他搽敷。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回忆说,“后来又听说‘老鼠油’是专治烧伤的特效药,我们又想办法弄来了。除了这些土法子,还有就是蛤蟆草啊、车折子啊,都是消炎的嘛,给他熬水喝,也给他洗伤口。一直到第二年割完麦子,他才好得差不多了。”

“沂蒙母亲”王换于和当年她救助的八路军重伤员白铁华
2003年,沂南县政府修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正式开馆,来自当年战地托儿所的“孩子”和当年被救治的伤员长跪在王换于老人的铜像前,泪流满面地大声喊道“:老娘啊,我们来看望您啦!”

“沂蒙母亲”的百年老屋
〖樊国安:出生于1951年,资深媒体人,曾获天津市首届“十佳记者”称号,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奖,事迹入选《中国记者》杂志和《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一书。曾发表多篇散文、文学传记及电视剧本。现供职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