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苦旅”中蕴永恒精神

2016-12-28 00:46栏目:文教
TAG:



    李学辉就职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特聘画家,中国兵法孙武标准像作者,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李学辉与季羡林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为了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生都在“苦旅”上,而其苦难的经历也铸就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
  2013年,齐鲁大地上的著名国画家李学辉受已故大师季羡林生前点拨和启发,深感还原历史重要人物真实性和发掘圣人精神对于弘扬文化的重要性,李学辉历时一年闭关作画创作出长30米、宽1.5米的国画组卷———《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简称《苦旅》),通过意象和图像艺术的表现,将孔子思想和当前“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联系,探索孔子“精神梦想”和“苦旅”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境界。

  大同理想与“苦旅”

  《苦旅》通过“游学列国”、“河畔论道”、“返回故里”和“著史春秋”等四个长卷来表现孔子的信念梦想。孔子因与当权者执政理念不同而被弃用,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在经历兵荒马乱、九死一生的劫难过后,在弟子的引荐下被迎回鲁国。此时已至暮年的孔子虽然被封为国师,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仍然是不合时宜的。最后孔子和门贤弟子潜心著书,把礼乐仁和的梦想留给后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孔子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理想成为本组画卷最核心的意象。
  孔子的“梦”在《苦旅》图像中具体化为:志、恒、礼、和、忠、义、仁。
  志与恒———画面中“游学”、“论道”、“著书”,始终围绕着对文化梦的追寻和传播展开。
  礼———画家通过“欹器”的设置、构图比例、长卷的主次安排来显示“礼”和秩序的思想。通过人物关系显示“礼”的精神。
  和———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关系来体现“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平等尊重”、“包容宽容”的“和”的意蕴。
  义———孔门弟子们追随孔子,跟他一起经受自然、社会、人生的种种磨难,体现了“义”的精妙。
  忠———四幅长卷中均出现了“狗”。“狗”意象的设置一方面为画面增添趣味,更重要的表现孔子对国家、人民的志虑忠纯。
  仁———画面并没有直接呈现孔子仁政思想,而是在第一卷的“出走”和第四卷的“著史”中侧面暗示。
  第一卷“周游列国”中画家运用了宏大的天、地、风、雪、云、雾元素,来表现冬季雪天环境下的孔子和弟子们的行为姿态和精神状态。大写意的淡墨挥洒和晕染笔法表现出大雪来时乌云漫天的昏暗景象,与白茫茫的雪地相对应,一黑一白,一个压抑、阴森,一个纯净、洁白,二者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对比,而且色彩心理上也形成反差。黑色具有失败、冷酷、不幸、不安的色彩暗示,云迷雾锁的形式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这些暗合孔子已至天命之年却不为鲁国所用的困境。而白色具有纯洁、崇高、神圣的色彩心理暗示,图像中银装素裹的茫茫雪地诉说了孔子精神信念的伟大和神圣性,乌云雪地构成的反差,反映孔子勇敢无畏的崇高性。
  孔子追求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理想梦是永恒的,这种永恒性的表达主要由画面中具有标志性物象和线条、笔法体现出来。第一卷中图像线条的延伸感和画面的广阔性也把人物放到天地浩渺、宇宙洪荒的背景中,表现出理想梦超越时空的特征。第二卷中“黄河”的安排赋予理想梦“质”和“量”的提升。选取黄河岸边的河畔论道景象实际上具有象征意味,所指是儒家文化内涵精神的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万世传承不息的永恒特征。

  《苦旅》的艺术特征

  历史真实沉潜于画卷中。
  关于孔子图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络绎不绝,但是不少作品有刻板化倾向。李学辉认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历史,画家通过博物馆的实物展览、文史书籍的记载为画面中人物塑形,保持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度。另外,生动的生活场景的描述,刻画细腻具体,增加了观者心理上对“历史真实”的认同。
  《苦旅》组卷摆脱了扁平描写和平面化的歌颂,意在还原历史人物真实、生动的风貌,但这种真实是令人信服的“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绝对的真实”,这种历史真实是通过艺术真实呈现出来的。画家善于选取具有文化意味的标志物和具有表现力的元素,通过隐喻、暗喻、象征、比德的图像修辞和色彩、线条、笔墨、构图、时空选择、叙事方式的艺术设计来创作一个令人可见、可感、可信的孔子和七十二门贤图像。简洁的线描和淡彩极大提升了画面表现力。形式上,四个长卷如同一部交响曲,既有室外交响,又有室内交响;既有单乐章交响,又有多乐章交融,交响乐的形式安排使主题连贯,节奏紧凑。空间处理上,“论道”使用的空间环境不是孔子图像中常见的讲堂空间,而是开阔的河畔空间。
  可见,画家对图像语言和图像修辞的安排是以适合画面表现、适合孔子精神的传达为标准的。他把圣人从高高的庙堂和封闭的讲堂空间请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来,体现出不同以往的去教条化的思路、去肖像化人物描写,体现绘画创作真实性和生动性的艺术追求。
  在创作《苦旅》中,画家投入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画家与圣人思想达到了心灵契合,使画卷达到传神动人的艺术境界。
  李学辉在创作国画这条路上吃了很多苦头,他曾经只身走进长白山写生,带去的食物吃完之后就采野果充饥,在大树枝杈露宿九天九夜,最后顺着溪水走出山林;也曾经在大海上破损的船只上漂泊三天三夜,最后看到路过的船只绝处逢生;还曾经在西双版纳写生的时候用尽盘缠,向当地村民乞食,几次晕死在山林里,被当地人救活,可以说这些苦难经历也是追寻艺术境界的“苦旅”。这些坚定的理想和苦难的经历,画家对孔子的终极的信念梦想和文化苦旅才有了更加深入血肉灵魂的深刻认识。在创作第三卷“回归故里”时,李学辉联想到自己在大海和山林中绝处逢生时跪谢恩人的经历,他把死里逃生回到鲁国大地的人物形象描绘得极为传神:孔子朝前拱手行礼、表情悲喜交加,弟子们有的跪拜在地上、有的激动落泪、有的手舞足蹈,人物的感激、激动、兴奋、委屈等等百感交集的心理,和在外流离十四年而今回归故土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正是由于亲身的生命体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绘画才真正生动传神,只有打动人心,绘画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李学辉不是用汗水作画,分明是在用血肉作画。

  《苦旅》的时代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追求,也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期盼。春秋末期的孔子就已经开始了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理想梦之旅,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学辉基于社会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国画组卷《苦旅》中用图像语言表现孔子“理想梦”这一对当下社会具有启发性的核心意象,体现了画家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中国梦。
  《苦旅》画卷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主题与几千年的孔子梦想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时空。
  孔子思想是“中国梦”的道德支撑、精神动力。中国梦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好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梦追溯传统与孔子的博大与永恒形成了对接。
  画家用艺术家的艺术梦将孔子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理想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使二者呈现穿越时空的对话交流。
  总之,李学辉《苦旅》通过孔子仁义礼乐大同世界的塑造,呈现了圣人真实风貌;通过有系统、有控制力的图像语言设计创造艺术的真实,表现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通过个人生命情感的投入,赋予绘画作品生动气韵和血肉灵魂;通过绘画促成孔子仁义礼乐大同世界与当今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穿越时空的对话,体现画家的艺术梦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局部图











 




《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第一章《游学列国》






《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第二章《河畔论道》






《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第三章《回归故里》






《苦旅·孔子与七十二门贤》第四章《著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