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环保进入利益权衡时代

2016-12-28 09:06栏目:环保
TAG:

在过去经济发展“惟GDP论”思维主导下,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环保并没有成为公共视野中的热点话题。从2005年环保总局刮起第一次“环评风暴”,叫停了上千亿元的违规项目开始,新闻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和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使环保议题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话题”变成了“核心话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不法商业利益的畸形结合,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从一个观念转变阶段发展到利益博弈阶段。

  这次对话的起因是,今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或一个地区排污总量超标,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河北省唐山市和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四大电力集团出现在首发名单中。比起2005年对电力企业,2006年对化工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重点打击,区域限批成为环保风暴之后的又一次飓风行动。

  应该说如果冷静和清醒的看这一次一次的环评风暴,或者说一次一次的区域限批,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潘岳也坦承:“一个局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全局的胜利。就在我们区域限批的3个月之中,全国高耗能、高污染的这六大产业又增长了20%。所以这是一个尚未结束的战斗。”

  其实,区域限批并不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区域限批,达到使该企业守法排放;使该地区原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的目的。然而在并不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是被区域限批的企业和城市均获“解放”,是他们已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又一场博弈?

  不能否认,在中央提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情况下,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去年一年,环保总局对总投资达1600亿元的43个火电、化工、公路、铁路类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但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到现在仍无根本的转变,显然不是环保一家可能为之。在目前的机制下,区域限批、生态补偿和节能减排的确需要各部门联起手来进行通力协作。而协作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条块分割者,由国务院出面;在产业链升级改造方面,则要发改委政策支持;在部委协调问题上,需要建立畅通的对话渠道。而这一切的转变,无疑将会给中国的环境状况带来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