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节能降耗之启示
2006年,潍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67.3%和86.3%。进入2007年以来,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再次翻番增长。
与不断攀升的各项经济指标相比,企业能耗大幅降低,潍柴在能源节约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9吨标煤、万元产值动能费用158元,较2005年分别降低0.06吨标煤/万元、105元/万元,降幅均达到40%。进入2007年,“万元产值能耗”在2006年降低40%的基础上,同比降低30%,达到0.06吨标煤/万元,进入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企业多年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亮点。
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潍柴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追求降耗挖潜和增效增收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在和谐发展过程中追求多赢的结果。快走一步———产品环保水平高于国家标准
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柴动力”。在潍柴科技展馆,在一台像工艺品般的发动机前,总书记逗留了长达10分钟之久。他一边向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询问其性能和各项参数,一边不住地颔首称赞。
该发动机的名字叫“蓝擎”,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欧III标准发动机。2006年春天,“蓝擎”发动机开始批量生产,首批装备的是高档重型卡车。
发动机是车、船舶及各种机械的“心脏”。如果把机械工业产业比做一根甘蔗,发动机生产就是其中最甜的一段,处于产业链的顶端;而其中的高级“心脏”,则更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豪华车辆等高端产品,安装的却是外国的“心脏”。
“蓝擎”,就是这种尴尬局面的终结者。
与国II发动机相比,一辆以“蓝擎”为“心脏”的重型卡车,在同等负载的情况下,氮氧化物排放可减少一半,整体污染物可减少40%,而燃料的消耗则可降低5%至10%;即使与国III标准相比,“蓝擎”有些指标仍然领先一步,其污染物排放降低20%,燃油消耗比世界最好纪录每千瓦小时低3克。这是欧洲权威部门做出的鉴定结论,从指标数据来看,潍柴“蓝擎”发动机的排放水平优于国III标准,接近欧IV水平。
从没有排放控制到今天的国III排放,潍柴一直坚持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2001年成功开发出国I排放标准的WD615和WD618系列柴油机,比国家标准规定的实施时间提前了两年;2002年潍柴又将这两款机型进行改良,开发出符合国II排放标准的产品,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又提前了两年;如今,当国III发动机刚刚开始走向市场的时候,他们又在2006年成功开发了达到欧IV排放标准的新款发动机。
潍柴人的使命就是永远做行业的“先行者”。在他们看来,国家每一项新的环保政策和标准的出台,不仅是推动企业注重环保研发的动力,更是发展新的巨大商机,利用好这些政策,既可为加速发展提供动力,同时还可以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科技立企———先进技术为降耗助力
当前,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经济节能、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潍柴的做法是在继承传统的节能降耗方法的同时,大胆实施科技降耗,多年来,他们加大了在产品节能技术上的研发力度,成为中国内燃机降低能耗的标准引领者。记者了解到,在潍柴最新款WD12发动机上就采用了科学的进排气涡流技术,使发动机在低速区的油耗可降低10%—15%,全负荷最低油耗降至新低。从最近的配套试验数据来看,该发动机的百公里油耗仅为20.91升,比国外同类机型低9升。按照潍柴年产销20万台发动机、每台车每年运行10万公里的平均数据计算,一年省下来的柴油可达18亿升,价值85亿元。
高级技师张泽欣介绍说:“配置方式改变了,供油系统改善了,就产生了现在的节油效果。”这就是潍柴多年培育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结果。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内燃机技术前沿,潍柴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在先后引进新西兰培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的技术和资金后,又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派出100多人的研发队伍直接参与开发和攻关,成为中国柴油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标志着潍柴“技术创新国际化”道路的确立。今年,潍柴动力在美国的研发中心也即将挂牌。仅近两年,就先后选派200多名技术人员出国深造,紧盯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潍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达20亿元。
正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增强,潍柴才能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近年来,潍柴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工况的发动机使用特点,先后推出了针对高原、高寒、沙漠、港口等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均以良好的适用性实现了低油耗、高性能。现在潍柴动力以每年开发300多个新产品新品种、获得上百项专利的速度,加快推动着中国柴油机行业的技术进步。运用资本杠杆———“链合创新”优势抗衡国际强手
潍柴人意识到,要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将整个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通过“链合”,集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优势资源,打破单个企业封闭式发展的模式,才能与强势进军中国市场的国际先进企业相抗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懂得资本运作,是新时期优秀企业家的基本要求。
早在2004年3月,潍柴动力H股就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发动机企业,踏上了国际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香港上市的成功,不仅给潍柴动力带来了14亿元的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策略性股东,潍柴动力建立了合理的股权结构,由此形成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全新的管理机制,使企业运营规则与国际市场快速接轨,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抗风浪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香港上市为潍柴进行产业链条整合奠定了基础。2006年4月,潍柴动力、福田汽车、德国博士、奥地利AVL在北京缔结“三国四方联盟”,共同推出“潍柴欧V动力”品牌。该发动机成功被德国海德堡汽车科技博物馆收藏;同年5月,“潍柴动力产品研发共同体”也宣告成立,来自行业内的32家有实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加盟了该共同体。这个“合纵”体系的建立,将形成以潍柴动力为主体,各零部件供应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强大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体系的局面。
而收购重组湘火炬汽车集团则是潍柴资本运营能力的完美体现。2005年潍柴动力成功收购湘火炬,2006年下半年潍柴动力又创新推出并成功实施了以“吸收合并换股”为主要内容的股改和整合方案。这一系列动作使潍柴动力迅速跳出了单一发动机制造的领域,特别是与陕西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之间,具备了在技术衔接和整合后、面向市场提供“动力总成”新产品的条件;而湘火炬其他汽车零部件企业则已经在各自领域树立了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相互之间的技术对接,将会同样发挥“协同效应”。吸收合并湘火炬后的潍柴动力,将在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车桥系统及其他零部件系统等多个领域形成规模优势,一个产业布局最全、未来协同效应最大化、最具发展潜能的新的“潍柴动力”企业集群,已经清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