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为节能灯普及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世界上90%的节能灯产自中国,而中国节能灯使用比例还不到20%。在我国的节能灯市场上,价格、质量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节电不省钱的现实,使得这个小小的灯泡难以迈入千家万户的门槛。
目前我国拥有500多家节能灯生产企业,上千个品牌。由于物美价廉,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即使许多国外知名大品牌的节能灯也都是国内厂商贴牌生产的,中外品牌不存在任何的技术差异。但现在国内市场上价格特别便宜的节能灯大多是卤粉灯,用一段时间就会坏,光线也不好。而真正的三基色灯要三四十元一只,能用两三年,但因价高没人买。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给经销商的利润多,市场充斥着劣质产品,使正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据了解,目前欧盟市场已没有白炽灯泡了。取得这一成效的措施之一是政策补偿,不仅对研发低成本、长寿命节能灯的企业补偿,还对购置节能灯的困难家庭进行补偿。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凡用户购买安装节能灯,75%的费用可先由政府负担,消费者每买1只节能灯,便能得到美国能源部3美元的补贴。这样消费者就不会为节能灯节电不节钱而苦恼了。
在这方面,我国有些城市已经行动起来了。据悉,江苏省常州市将为低保对象家庭免费安装节能灯,这项惠民工程也是该市实施节能降耗的具体举措之一。湖南省长沙市也将针对目前市场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政府优惠政策引导、鼓励老百姓使用优质节能灯。
目前国内流通体系也造成节能灯国产品牌的推广障碍。许多大型超市对于节能灯收取的进场费达到产品出厂价的80%—100%,这使得资金匮乏的国产品牌被迫转入灯具建材市场,超市中国产品牌节能灯难觅踪影,实力雄厚但价格高昂的外资品牌则“一统江湖”。作为普通家庭,为了更换一只节能灯,要跑到专门的灯具市场去购买物美价廉的国内品牌,不方便也不现实。为此,有关部门应从节能环保的高度出发,规定超市收取国产节能灯的进场费不能超过产品出厂价的20%。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给相关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也对民众的节能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解决矛盾,技术是重要的,而制度永远比技术更重要。节能仅凭号召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制度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