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从跨越式发展到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

2016-12-28 09:04栏目:环保
TAG: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实现 “两个翻番”、取得“三个突破”、提高“四个水平”等跨越式发展目标。5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沿黄经济区为引擎,经济运行的水平逐步提高,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全面实现了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

 

2012年6月自治区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定为新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事关宁夏发展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当前宁夏经济社会形势,从而科学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成就与不足

  过去5年,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5年,是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的5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宁夏视察,对宁夏的工作和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对宁夏的大力支持,是宁夏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5年来,自治区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和具有宁夏特色的发展路子,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阿经贸论坛、沿黄经济区、生态移民、特色优势产业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出台,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2011年,全区财政实现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600亿元三个“首次突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2011年“五优一新”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72.0%,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3.0%,服务业占GDP的38.8%,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宁夏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银川河东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固原六盘山、中卫香山支线机场建成通航,公路网络逐步完善,全区73%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千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城市市政、文化、生态等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成功举办香港周、文博会、园博会、房车节等“六大节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开通银川至迪拜国际航线,立体交通物流网络逐步完善。宁夏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9.4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2.86亿美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沿黄城市带和山区大县城建设为抓手,开拓了山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5年来,城市化率从43.2%提高到49.8%。黄河金岸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完工,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山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初见成效,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工程,扶贫工程进展顺利,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县域经济成为宁夏经济中特别有活力的部分,有6个县市(县级市)跻身全国西部百强县。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实施全民创业富民强区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培训,重点解决“4050”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规模扩大。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补贴水平,提高“少生快富”补贴水平,创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布局逐步完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全面启动惠及35万贫困人口的生态移民工程。

  百姓福祉逐年增加。从2007年开始,每年实施十大民生计划和为民办30件实事,财政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民生计划”重点向基层、农村、中南部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民生财政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5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177元增加到17500元右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60元增加到5400元左右,农民纯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以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5年至2010年,宁夏工业废水处理率从67.8%提高到78.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从53.9%提高到57.5%。银川市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中居首位。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多年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工程,森林覆盖率从9.8%提高到11.9%,实现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局部有所好转”。

  5年来的发展表明,必须将中央的战略部署与宁夏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鼓励制度创新,走符合宁夏区情的发展道路;必须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坚持以人为本相结合,使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走包容性增长道路;必须将国家所需与宁夏所能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全方位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必须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合理安排各项事业建设,统筹兼顾山川、城乡发展,建设法治宁夏,充分发扬民主,为加快发展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宁夏目前的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欠发达仍然是宁夏最大的区情

  就全区而言,沿黄经济区处于工业化中期,而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00多万农村人口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国际市场萎缩,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工业经济效益下降,投资拉动型经济面临挑战,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层次相对较低。2011年,宁夏人均GDP水平为3239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开发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业技术水平较低。2005年至2010年,宁夏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从16.8%提高到18%,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从48.6%提高到53.5%,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从32.8%降低到27.6%,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从1.1%降低到0.9%。宁夏资源开发及其初加工产业比重大,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8.7%,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产业产值比重在75%以上。

  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大。宁夏人均GDP水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16位,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则排在全国第24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增长率。宁夏山川之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山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低,2010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415.74元,比川区低43.2%;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左右,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00元左右低69.2%,部分农民因征地拆迁利益受损。南部山区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度非常巨大。

  节能减排和环保任务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宁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从2006年的3.86万吨标准煤/亿元降低到2011年的2.09万吨标准煤/亿元。201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上升4.6%。主要是宁夏产业结构以高耗能的煤电化冶为主,能耗标准全国最高。近年来重化工业结构得到强化,节能减排任务非常重大。虽然自治区政府投入巨资来节能减排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未来发展方向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旨和内涵,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对这一目标的创新与提升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并在第十一次自治区党代会上被确定为未来5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旨和内涵,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对这一目标的创新与提升。小康社会更多地注重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思路则以“和谐”为先,不仅要求物质财富宽裕,而且更强调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人民幸福。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富裕”必须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区和富民并重,使富民与强区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民生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民生、促进大众消费来支撑经济增长,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空间。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社会建设则相对滞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就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以跨越式发展来确保地区充满活力,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乡统筹和山川协调发展,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执政理念的结晶。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追求幸福是其基本权利。“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体现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幸福的理念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标志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