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 塞上江南 吴起县周湾镇邀您畅游万亩葵海
高原明珠 塞上江南
吴起县周湾镇邀您畅游万亩葵海
(文/图:牛喜成)艳阳仲夏,吴起县周湾镇万亩葵海掀起连天金波。云雾环绕着连绵的群山,涧地畅开宽阔的胸怀,花海与人潮竞相汹湧,歌声与笑语此起彼伏;丽人与繁花竞相绽放,清风与夕阳如醉如痴。或许你久居都市,或许你脚步踏遍千山万水,但这里的独特的田园风情,才是你心灵深处已久向往;这里底蕴深厚的黄土地,才是你多彩人生的根源所在。
吴起县周湾镇,北接毛乌素沙漠南缘,南依白于山北麓,是无定河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天设地造地形成梁、涧相间,涧阔梁展,沃野千里的独特地理风貌。
历史上的周湾镇,处在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前沿。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镇北50公里便是西夏国都统万城。南部白于山区明代的宁塞城与把都河堡(旧城子)一线,便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线。发生过神一元,神一魁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明军与蒙古人的大战,还有近代史上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庆阳山战役。这块神奇的土地,可谓饱经战乱,遍地开花沧桑。
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在纷乱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繁衍,和涧地顽强的毛头柳一样,砍去一茬又长出一茬。陕北红军“闹红”时期,这里就有数百人参加革命队伍,数十人献出了生命。新中国诞生后,周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百姓衣食无忧;便利的交通让这里的人民早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脑洞大开,八面玲珑。
上世纪80年代,周湾人民利用天赐的良机,依靠民力,建成亚洲最大的水坠坝,干旱沙漠地区的第一座人工水库,湖心小岛的旖旎风光和鱼、鸭、芦苇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小湖泛舟,碧水蓝天白云的靓丽风光,都使这里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亮丽的明珠。
周湾镇明清以来,就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境内盛产洋芋(土豆)、荞麦、豆类等小杂粮,尤以黄盖(类似于油菜)、葵花等经济作物种植见长。其中,葵花的种植历史长达千年。相传西夏时期,汉人种植的葵花就让异族感慨万端。改革开放的30多年,魅力无穷的这片黄土地,更是日新月异,地覆天翻。周湾镇人民利用广袤肥沃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养殖业和特色观光农业。尤其是近年来,在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全镇以棚栽业为突破口,以涧地葵花等经济作物为富民的主要项目,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攻目标;南部白于山区以山地梯田苹果产业,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以及石油开发产业为支撑,谋求全域经济的全面提升,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江南胜是江南”的迷人美景。
周湾镇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民间文化自成体系。既有大汉民族农耕文化的光荣传统,又有异域民族粗狂豪放的名族特色和生活习俗。来到周湾,你可以看到宽阔的涧地两侧,是错落有致,青砖红瓦的农舍,是现代农民的幸福家园;蜿蜒的乡村柏油公路,是这里的致富桥梁;细腻如丝的剪纸,栩栩如生的刺绣,古朴传神的老秧歌,粗狂豪放的铁鞭舞,精巧实用的柳编,都渗透着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这里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有数十种,文化遗产传承人近百人。随便走进那个家庭,都可以给你展示让你触目惊心的绝活。
这里的美食,更是让人津津乐道。首屈一指的,是这里的“羊肉剁荞面”。由于这里山上盛产野生地椒草(学名百里香),是山羊最喜食的一种香料,所以这里的羊肉肥而不腻,甘而不膻。热性的羊肉加上良性的荞面,合成陕北高原温良滋补的第一道大餐。其二为涧地地区独有的“猪肉扣窝窝”。村民自家饲养的无公害猪肉,加上手工捏制的荞面窝窝,小火慢煮,揭锅你便会嗅到扑鼻的香味,肚内的馋虫蠢蠢欲动。还有八月十五的炉馍馍,大事小事必吃的粉汤油糕,荞面摊馍馍等等,不胜枚举。说来让人馋涎欲滴,到此打住!
总之,今天的周湾镇,你看到的最夺目的是万亩葵海,但不仅仅是万亩葵海。古老的历史遗存,涧地的现代农业,独特民俗文化;南部山区的高原明珠,碧波万顷的水库,连绵的梯田,期待中的万亩果园,日夜不停的风车,还有老百姓富足幸福的笑容。清晨,立于高耸的山头,你可以领略大气磅礴,气吞万里的云雾景观;艳阳高照,你可以走进农家,周湾的人民会把你以贵宾相待,让你领略多名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傍晚,伴着夕阳,牧归的牛羊和星星点点的灯火,你可以回归原始的自我;入夜,近在眼前的繁星之下,是蝉鸣与狗吠,为你献上一曲沁人心扉的乡村乐章;等你鼾鼾如梦,你会进入一个空灵忘我的极乐世界。你的心境,会向周湾水库晚秋的碧水,平如镜,淸如澜。你会找到生命的归宿,人生的天堂。
这样一方风水宝地,这样一种恬淡情景的生活,你会不向往么?那你就来吧!吴起人民,周湾人民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