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自贸区是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新机遇

2016-12-27 17:38栏目:出行
TAG:

2015年2月25日,中韩自贸区协定全部文本完成草签,标志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自贸区取得重大进展。据预测,中韩自贸区协定的签署将对中国贡献GDP每年1—2个百分点,对韩国贡献GDP每年2—3个百分点,可见,以中国为中心的双边自贸区的发展对周边各国都是很具诱惑力的,是多赢的格局。
  中韩自贸区协定的签署将加快其他如中澳、中加等自贸区的进展,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面对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中国产业园区应该如何发展?带着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杰。

  五类园区将面临淘汰

  《中国企业报》:面对国际上日益竞争的格局,中国在过去30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产业园区,事实证明,这些成千上万的产业园区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今天依然是地方财政乃至中央的重要经济来源地。但面对新常态的发展格局和中国加快自贸区建设的情景,您认为中国产业园将何去何从?
  张杰:我个人认为,关于产业园区,以下几个方面未来将面临挑战:
  首先,借发展产业园区之名,以土地为财政的地方政府面临挑战。其次,同质化竞争的产业园区将被淘汰。第三,粗放型和低级加工产业面临萎缩。第四,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园区将退出历史舞台。第五,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园区也将面临挑战。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以中国为中心的双边自贸区的发展对产业园区作用几何?
  张杰:中国可以利用建立双边自贸区的优势,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建立双边对等的产业园区。
  中国未来将更多与世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定,而且将作为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长期存在,双边贸易因为关税降低或几乎为零,双方在国际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必将扩大各自的贸易量。但双边贸易必须要有抓手,就是建立双边产业园区,如中韩自贸区协定签订后,能否在中国建立一个“韩国中国产业园”,然后对等地中国在韩国建立一个“中国韩国产业园”,双方将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各自产业园中通过企业建立起来,参与对方的市场和竞争,依此类推,中国与其他任何国家达成自贸协定后都将建立双边产业园,推动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自己的产业园,也必将吸引世界各国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产业园,那时中国将在世界各国成立近200个中国产业园。

  将中国产业园
  引入“一带一路”周边国家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对产业园区会有怎样的带动?
  张杰:我个人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加速双边自贸区的谈判,将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省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建立对等产业园区试点,并享受自贸区的成果。
  目前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中,参与或即将参与的有65个国家,涉及东北亚、东南亚以及整个欧亚大陆,甚至非洲地区,对中国再次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中国的产业和优质的产品带入到这些国家,又如何将这些国家的优质产品引入中国,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课题。可以通过双边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建立双边产业园区试点,根据各国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将中国的产业园区引入“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同时也将65个国家不同产业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中国,并落户到中国参与“一带一路”中西部省份,同时享受自贸区的成果。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双边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促进?
  张杰:通过双边自贸区建设,建立双边产业园,最重要的是市场,“以市场换资源,以市场换制造业,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人才”,一切围绕双边市场需求,发展双边产业园。如果双边国家已有现成的市场,可以利用现有的双边贸易产品特点,重点打造各自的产业园;如果现阶段没有市场,双方要培育市场,如高铁,很多在“一带一路”战略节点的国家,没有规划,也没有资金,那么中国可在资金和规划方面帮助这些国家培育市场,如果将部分高铁产业链的制造业搬到这些节点国家,可能会加快这些国家上马高铁,其他产业也可以同样布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形成的13000亿过剩产能,可以通过双边产业园建设,实现转移。一方面可将中国的钢铁、水泥、建材、高铁等制造业通过培育对方市场输出发展中国家,与西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矿产、资源、绿色农产品、手工业等领域建立相应产业园输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与东北亚日韩、欧美发达国家牵手,将节能、环保、绿色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提升中国产业园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双边贸易区以“双边产业园”为中心,将双边贸易、物流、技术研发、人才交流等一同并入建设发展,最终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届时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大物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格局。